史记 中的故事 10个
2020-07-15 02:24:45 浏览:
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释义: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大臣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太过分了!”主父偃说道:我从青年时就出外游学,达四十多年,弄得双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朋友不愿收留我,投在将军门下时其他宾客都厌弃我,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我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这说法类似于后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二: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释义: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陈馀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刺客列传》。释义:有本事的人只会为赏识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传》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是说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是对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四: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出自《儒林列传》。释义: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要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汉武帝征召辕固生入朝廷做官时,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当时辕固生瞪着眼睛对公孙弘说了上面那句话。公孙弘做官后果然曲学阿世,证实了辕固生的先见之明。五: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李斯列传》。释义: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选择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厕所里,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在官府的粮仓里,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深有感慨,说了上面那句话。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阶层,有贫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保障社会的公平和谐也是很重要的。六: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难近。非人情,难亲。出自《齐太公世家》。释义: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范围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亲近的。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去见他,问道:“若你不幸离世,你看谁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这个人行吗?他知道我爱吃美味,就把自己的亲生儿子蒸了,做成菜给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是可怕的。齐桓公又问:“公子方这个怎么样?他抛弃自己父母亲人和公子的地位,来投靠我,对我很好啊。”管仲回答:“连自己的至亲都可以抛弃的人,不可亲近。”齐桓公最后问道:“竖刁这个人怎么样?他为了伺候我,把自己阉割了,对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残损自己的肉体来伺候君主的,不可亲近。”管仲死后,齐桓公没有听他的话,重用了那三个人,结果他们联合起来作乱。七:韩信忍于胯下,卒收登坛之拜。《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实并不是他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八:破釜沉舟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于是项羽带领军队过河,把船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用来表示士兵一定战死,没有一个想逃跑。喻意:比喻决一死战,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九:卧薪尝胆出处: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翻译: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十:纸上谈兵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既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事关生死的境地,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喻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1、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2、鸿鹄之志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3、毛遂自荐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4、破釜沉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团团围住。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派他们率军去救援赵国。不料,宋义把兵带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停滞不进。项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赶紧渡江北上,赶到巨鹿,与被围赵军来个里应外合。但宋义另有所谋,想让秦、赵两军打得精疲力竭再进兵,这样便于取胜。他严令军中,不听调遣的人,不管是谁都要杀。与此同时,宋义又邀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却忍饥挨饿。项羽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勾结齐国反楚,楚王有密令杀他。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把杀宋义的事及原因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这支有进无退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立即包围了秦军。经过9次激战,截断了秦军的补给线。负责围攻巨鹿的两名秦将,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从此,项羽率领的军队成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武装。5、韦编三绝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6、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春秋末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只有尝胆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才有“卧薪尝胆”的话)。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7、一言九鼎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8、一字千金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大商人,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曾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抵押品)又把他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当时养士之风甚盛,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便都养有门客数千人,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种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着,提名“吕氏春秋”。吕不韦就把这部书作为秦国统一天下的经典。当时吕氏把这书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9、约法三章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10、纸上谈兵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破釜沉舟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翻译:于是项羽带领军队过河,把船沉入河底,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每个士兵只带三天的粮食,用来表示士兵一定战死,没有一个想逃跑。喻意:比喻决一死战,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2、卧薪尝胆出处: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翻译: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着躺着就能仰头舔舐到苦胆,用餐时也去品味苦胆。喻意: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3、纸上谈兵出处: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既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赵括从年轻的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曾经与他的父亲赵奢谈论战事,赵奢无法难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事关生死的境地,但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喻意: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4、负荆请罪出处: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听说了蔺相如的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带引,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是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您是如此的宽厚啊!”喻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5、毛遂自荐出处: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翻译:秦兵围困邯郸,赵王派遣平原君去求救,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那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订再返回。随从人员不用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喻意: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6、一言九鼎出处: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翻译: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分量重于传国的宝器。(他)凭借三寸之舌,强过百万雄师。喻意: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到很大的作用。7、约法三章出处: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翻译:父老乡亲们苦于秦朝的严苛法律已经很久啦!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偷偷议论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约定,先入关的人就称王,我应当称王整个关中。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人判处死刑,伤人和偷盗的要坐牢。剩下的秦朝法律全部取消,所有官吏平民都像往常一样生活。喻意: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8、韦编三绝出处: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翻译:孔子晚年喜好研究《周易》,编撰《彖辞》、《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孔子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连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喻意:比喻读书勤奋,治学刻苦。9、一字千金出处: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翻译:吕不韦便让他的门客各人著录所见所闻,辑集纂论编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有二十多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详尽论述了天上地下世间万物从古至今的事情,称之为《吕氏春秋》。(命人)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喻意: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10、鸿鹄之志出处: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翻译:陈胜长叹着说:“唉!燕雀怎么能够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喻意:比喻远大的志向。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自称始皇。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秦二世时,实行残酷的刑罚,沉重的赋税,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还大兴土木,四处征伐,导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爆发了,为首的是两位贫苦农民,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一说今河南方城)人。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陈胜把农具往田埂上一扔,忿忿不平地在那里发呆。忽然,他对和他一块儿耕种的人说:我们大家日后如果谁富了,可千万不要忘记了在一块儿耕种的这些穷哥们儿。听了陈胜的这些话,有些人想想自己受贫穷、受压迫剥削的地位,笑着说: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胜的意思是小小的燕雀怎么能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地方官员派了两个军官监押900名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戍边。陈胜、吴广也在被征发之列。然而,军队行进期间,突然遇上大雨,道路被淹,无法行军。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夫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真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陈胜说:“误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大家都同情他;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立过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条好汉,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大家都很赞同。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兵士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有一天,陈胜把押解他们的官员杀了,接着,把兵士们召集起来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里注定的吗!”就这样,在生死攸关之际,陈胜、吴广发动反秦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燃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起义军打下了陈县(今河南淮阳)后,陈胜召集陈县父老商量。大家说:“将军替天下百姓报仇,征伐暴虐的秦国。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称王。”陈胜就被拥戴称了王,国号叫做“张楚”。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引申出了“鸿鹄之志”这句成语,比喻胸怀远大志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2、鸿鹄之志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3、毛遂自荐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4、破釜沉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5、韦编三绝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6、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释义: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大臣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太过分了!”主父偃说道:我从青年时就出外游学,达四十多年,弄得双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朋友不愿收留我,投在将军门下时其他宾客都厌弃我,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我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这说法类似于后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7、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释义: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陈馀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8、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刺客列传》。释义:有本事的人只会为赏识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传》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是说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是对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9、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出自《儒林列传》。释义: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要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汉武帝征召辕固生入朝廷做官时,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当时辕固生瞪着眼睛对公孙弘说了上面那句话。公孙弘做官后果然曲学阿世,证实了辕固生的先见之明。10、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李斯列传》。释义: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选择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厕所里,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在官府的粮仓里,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深有感慨,说了上面那句话。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阶层,有贫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保障社会的公平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负荆请罪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廉颇和蔺相如同在赵国做官。蔺相如因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想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退让。后来廉颇知道了,感到很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请他责罚。后来用“负荆请罪”表示主动向对方承认错误,请求责罚。2、鸿鹄之志陈涉叹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秦朝末年,有个叫陈涉的人,是当时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3、毛遂自荐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借指自己推荐自己。4、破釜沉舟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史记·项羽本纪》5、韦编三绝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6、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释义: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大臣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说:“你这样太过分了!”主父偃说道:我从青年时就出外游学,达四十多年,弄得双亲不把我当儿子看,兄弟朋友不愿收留我,投在将军门下时其他宾客都厌弃我,我困厄的时间太久了。现在我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这说法类似于后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7、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释义: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陈馀比张耳小,他对张耳像对自己的父亲一样。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因为张耳、陈馀对于恢复赵地的功劳是同样的。陈馀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陈馀发现受骗后,就投向了项羽一方。韩信与张耳破赵地,斩杀了陈馀。8、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出自《刺客列传》。释义:有本事的人只会为赏识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传》后面还有类似的一句“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是说把我当成普通人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把我当成国士来对待的君主,我就以国士的态度来报答他。女为悦己者容,可以说是对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个人都有体会。9、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出自《儒林列传》。释义:学者要依据学术真理发言,不要为了阿谀世俗权势而撒谎。汉武帝征召辕固生入朝廷做官时,公孙弘也在被征召之列,当时辕固生瞪着眼睛对公孙弘说了上面那句话。公孙弘做官后果然曲学阿世,证实了辕固生的先见之明。10、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出自《李斯列传》。释义:一个人是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选择的环境决定的。李斯年轻的时候做一个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厕所里,看到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在官府的粮仓里,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深有感慨,说了上面那句话。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阶层,有贫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环境和地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保障社会的公平和谐也是很重要的。
1、禹禹,姓姒,名文命,字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2、大禹治水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3、项羽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苏宿迁市区)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勇猛好武,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领军灭亡秦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大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掀起历时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在正面战场屡破刘邦。彭越不断后方破坏楚军补给。韩信统一了黄河以北,挥师南下。项羽刚愎自用,猜疑亚父范增,终为刘邦所败。公元前202年,项羽退守垓下(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霸王别姬,自刎于乌江旁。4、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镇压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攻破邯郸,反秦武装赵王歇及张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将王离率20万人围困。章邯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并修筑两侧有土墙的通道直达王离营,以供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去跟宋义说:“秦军包围了巨鹿,形势这样紧急,咱们赶快渡河过去,跟赵军里外夹击,一定能够打败秦军。”宋义说:“我们还是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以后再说。”他又对项羽说:“上阵跟敌人交锋,我比不上你;要说坐在帐篷里出个计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项羽说:“现在军营里没有粮食,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这样不顾国家,不体谅兵士,哪里像个大将的样子。”第二天,项羽趁朝会的时候,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他提了宋义的头,对将士说:“宋义背叛大王(指楚怀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经把他处死了。”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说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就这样,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5、商汤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 百岁而崩,庙号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6、帝辛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7、酒池肉林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他整日胡作非为,不尽心朝政,是中国有名的暴君。为了惩罚那些反对他的人,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他还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不仅如此,纣王还大兴土木,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室。为了供自己玩乐,纣王还建造了宏伟的鹿台。鹿台高千尺,宽三里。按照姜子牙的预计,这个工程要完工需要三十五年,足见其工程之浩大。纣王命北伯崇侯虎监造鹿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两年四个月。三十五年的工程,仅用两年四个月便完工,纣王的搜刮民财之重,可见一斑。纣王的生活越来越糜烂了,他还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淫至极。纣王的暴行终于得到了报应,最后商朝就在他手里灭亡了!成语“酒池肉林”就是从纣王的糜烂荒淫的生活引申出来的,形容荒淫腐化、极端奢侈的生活。8、烽火戏诸侯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9、武丁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10、鸿门宴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回到军中后立即将曹无伤诛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本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夏本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殷本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祖本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国年表
范蠡:智勇双全,巧用西施,兴越灭吴。樊哙:鸿门宴勇救刘邦触龙说赵太后以太子为人质田忌赛马巧排顺序勾践卧薪尝胆灭吴孙武训女兵振军威大禹治水三不进家尧、舜:宽厚仁爱 残暴商纣王多行不义,必自毙周武王伐纣统一中国(仅供参考)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
刘邦记仇 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 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 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 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
刘邦记仇
造梦西游2卞城王
琳琅故事会
史记中的十个故事如下: 1、“赵氏孤儿”屠岸贾视赵氏为 心腹大患,设计在朝堂上投毒,借灵公之口,灭赵氏九族。 庄姬在大夫程婴诊脉时,目睹夫君赵朔身亡,悲痛中决定生下婴儿。此时,屠岸贾手下韩厥前来灭种。程婴强忍悲痛,独自抚养赵孤。韩厥在求医时了解到真相,与程婴结下生死同盟。程婴携赵孤投奔屠岸贾门下,并让屠岸贾认下赵孤为义子。从此,展开了长达 15年的复仇计划。2、“封神榜之武王伐纣”,是一部根据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演义》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封神榜之凤鸣岐山》的下部。该剧主要讲述了痛失妲己并惨遭兵败的纣王,狐狸精陷入人妖的不伦之情。大周武王姬发拜姜子牙相父,正式起兵伐,纣王大败临潼关。姬发率军围住朝歌,狐狸精、琵琶、雉鸡精三妖决定拼死一搏,纣王与姬发见面议和。纣王执意两分天下,姬发拒绝。两人相约,两军不借助任何力进行一场决战,于是在朝歌城外的牧野之地,一场永驻史册的牧野之战拉开战幕。3、"完璧归赵"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要"和氏璧",他奉命携璧入秦,当廷力争,最后终于原璧归赵。赵惠文王20年,蔺相如随赵王到渑池使赵王不受屈辱。因功任为上卿。对赵国大将廉颇容忍谦让,使廉颇惭愧醒悟,彼此成为刎颈之交.4、‘’神医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春秋战国时代名医,医术精湛,所以人 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轩辕时代的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秦越人也被称为"扁鹊",按照古人的传说,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将安康和快乐带到哪里,好比是带来喜讯的喜鹊,高尚的医生称作"扁鹊"。5、“屈子沉江”每逢阴历五月初,我们就会想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左右的楚国秭归县。如果楚国能同当时最富裕的齐国联合,共同抗秦,那么秦国的连衡政策就会受到有效的抑制,但遗憾的是,当时在位的楚怀王没有这种见识。这就不但使楚国从强大开始走向衰落,而且也注定了屈原的悲剧命。6、“将军李广”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后任右北平郡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7、“一代名将卫青”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汉朝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胜,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8、“骠骑将军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9、 “破釜沉舟”秦军围赵于巨鹿,项羽率领楚军前去救援。在两军人数相差极其悬殊的情况下,项羽率大军渡过黄河,沉船破釜,义无反顾,一往直前,以示决不后退的决心。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九进九出敌营,个个英勇无畏,以一当十,大败秦军,缓解了巨鹿之围。项羽就此在诸侯中树立起威信,为后来称霸天下奠定了基础。 10、“指鹿为马”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史记中比较出名的故事如下: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3、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4、《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5、《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6、《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7、《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8、《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9、《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赵括因战败而断送40余万将士性命和赵国前途而成为千古笑柄,其事迹成为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比喻可谓恰如其分。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时期并没有纸张,所以"纸上谈兵"一词应为后人所创,但赵括这个例子比较典型,所以被当做此词的典故来应用.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1、《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一忍再忍的故事: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pīyí“圯”为桥的意思)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张良能够一忍再忍老头的很显然故意的折辱,终于抑制住了刚锐之气,塑造成能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谋略者。“张良忍于取履,终有封侯之荣。”2、刘邦能忍而得天下刘邦首先攻占咸阳,如按楚怀王之约,刘邦本应封为关中王。项羽40万大军入关,刘邦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都变为汉中,刘邦一肚子怨气,但没有发作,忍了。在楚汉对峙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兴分我杯羹’”项羽用刘邦的老父为筹码,要挟刘邦。刘邦真有忍耐力,说您要烹食老父,请分我一杯羹,硬是搞得项羽没有一点办法,只好作罢。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进入关键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凭刘邦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派人给韩信、彭越送信,令其率领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合围项羽。《淮阴侯列传》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其兵击楚。”刘邦能够忍住韩信趁他形势不利时伸手要王的愤怒,并立即派张良带着印绶去加封韩信。韩信做齐王后,与刘邦等军包围项羽,直逼项羽自刎。刘邦终于得天下,开汉代基业。3、韩信忍于胯下,卒收登坛之拜。《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下。”于是信孰视之,俛(俯)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其实并不是他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有传说韩信富贵之后,找到那个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为韩信要杀他报仇,没想到韩信却善待对屠夫,并封他为护军卫,他对屠夫说,没有当年的“胯下之辱”就没有今天的韩信。4、你在地下还要反?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他儿子偷偷买了皇家用的盾牌刀剑给父亲陪葬用。后来被告发。法官:“你要造反。”周亚夫:“我买了陪葬用的,你怎么能说是造反呐?”法官:“不管了,即使你在地上不造反,在地下也会造反!”我猜,一千年后,等周亚夫在地下见了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新来的岳飞,一定会说:这些禽兽们,一千年来整人的套路都不会变变啊!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绛侯周勃世家》5、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商鞅商鞅变法,立了一箩筐的严刑峻法,也得罪了一大波人。在后台秦孝公崩后,他遭到了敌对势力的疯狂反扑。晚上逃亡到一家宾馆准备入住,老板并不认识他,死活不让住:客官,您不知道吗,商鞅有规定,这住店没验身份证的话,我也是要跟着判罪呐!面对这戏剧性的一幕,商鞅愕然:没想到我商君之法,竟然积弊至此了......他从未这么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卡住自己命运咽喉的力度。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抽那个正在立法的自己一大嘴巴。如果政策的制定者,当有朝一日被这政策加于己身,依然能觉得合情合理,那么这就是一条好政策吧。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商君列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三千年的历史,包含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等众多历史故事
1.背水一战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2.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可是吴王不听。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拿着马鞭,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勾践为了表明他对夫差的忠心,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3.王侯将相秦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造成民不聊生。为了修筑北方的长城,募集许多劳工。陈胜、吴广等因为大雨延误行程,按律当斩,他们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于是揭竿而起,其他豪杰也蜂拥而起,起义军迅速推翻了秦朝的统治。4.取而代之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当初起兵反秦时,年纪二十四岁。他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大将项燕,是被秦国将领王翦(jian)杀死的。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将领,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离开,去学剑,又没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对抗万人!”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吴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巡游会稽,渡过浙江,项梁与项籍一起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乱说话!这是要灭族的!”项梁因为这件事认为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5.坐观成败汉武帝晚年怀疑有人要谋害他,派江充去调查。江充借机杀了竞争对手,并把矛头指向太子刘据。刘据忍无可忍杀了江充,汉武帝发兵捉拿刘据。刘据向任安求救,任安假装接受但不出兵,被汉武帝知道后以他坐观成败有二心而治罪。扩展资料史记影响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榜样,仿效这种体裁修史相继而起。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中国古代,史学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里,附在《春秋》之后。自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后世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西晋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将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1.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紶肌官可擢玖规雪海磨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2.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3.远交近攻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4.一饭千金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5.公仪休拒鱼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扩展资料:《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史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优质解答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烽火戏诸侯,吕后专权,文景之治,退避三舍,孙子兵法,毛遂自荐,卧薪尝胆,将相和,寒门名将,.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刘邦记仇》汉高祖刘邦向以豁达大度、虚怀若谷、知人善任而著称于世。刘邦共有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年亡故。当初刘邦身为平民时,终日游手好闲,贪杯好色,结交了一群地痞混混儿。刘邦时常带这些人到大嫂家吃饭。大嫂非常讨厌这个小叔子。一次,小叔子又带一群不三不四的人前来蹭饭,大嫂就故意用勺子把锅边刮得很响,假装羹汤吃完了。刘邦的那些哥们儿因而都离去了。刘邦偷偷去查看,发现锅里原来还有羹汤,从此就怨恨上了大嫂。等到刘邦终于做了皇帝,分封众兄弟亲族,却唯独不封大哥的儿子,太上皇询问原因,这位开国之君振振有词地道:"我并不是忘记封他,因为他的母亲太不像个长辈了。"太上皇一再讲情,刘邦才封大哥之子为"羹颉"侯(颉,就是'刮'的意思)。远交近攻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睢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一饭千金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奇货可居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异人是秦王的庶孙,在国外作人质,车马及日常供给都不充盈,生活窘困,郁郁不得志。阳翟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去邯郸,见到嬴异人,说:“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于是前去拜见异人,说:“我可以提高你的门第!”异人笑着说:“你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第要靠你的门第来提高。”异人心中知道他有所指,便邀他一起坐下深谈。吕不韦说:“秦王老了。太子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你兄弟二十余人中,子是长子,有继承秦国的条件,又有士仓辅佐他。你排行居中,不太受重视,长久在外做人质。如果太子即位做秦王,你很难争得继承人的地位。”异人说:“那怎么办呢?”吕不韦说:“能够确立嫡子继承人的,只有华阳夫人。我吕不韦虽然不算富,也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到西边去游说,让她立你为继承人。”异人说:“如果能实现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分割秦国与你共享。”张良拜师出处《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赵奢秉公执法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1年,赵奢担任当时赵国的税务最高长官。赵国都城邯郸城里,赵王的弟弟平原君开了九家大型店铺,分别由其九个官家负责,这九个官家侍仗权势,偷税逃税,抗拒缴纳国家税款,并将前去收税的税务官打伤。赵奢闻此事,为了维护税法的尊严,冒着被杀、罢官的危险,依据当时的法律,果断地处死了这九个管家。这下子可把平原君惹火了,气势汹汹地找赵奢算帐,扬言要杀死赵奢不可。赵奢镇定自如,据理力争:“你是赵国国内受人敬重的权贵,如果任凭你家藐视税法,那么国家法律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国家法律的力量被削弱了,那么国家的实力就会被削弱;国家的实力如果被削弱了,那么迥边的其他国家就会虎视耽耽,趁机侵犯我国,到时候,赵国没有了,你还有什么富贵荣华:以你平原君所处的地位,如果能奉公守法,上下才能团结一致,上下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政权才能稳定。”平原君被赵奢的这一番大义凛然的话深深感动了,顿时怒气全消,内心十分惭愧,悄悄地走了。赵奢的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很快使赵国财务充实,国泰民安。赵国也由一个不太富足的国家,成为春秋战国烽火年代的七雄之一。公仪休拒鱼出处《史记·循吏列传》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